BJ-HZHY.COM
北京:垃圾分類微課上線
由北京市教委聯合市城市管委錄制的8節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線上微課,近日在北京“空中課堂”、數字德育網和各區各校的網絡教育平臺上線,覆蓋大、中、小、幼各個學段。隨著各級各類學校課程推進,垃圾分類教育被提上日程。根據北京市教委要求,學校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成長規律,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與學科教學相融合。
“它不是億萬年造山運動形成的自然山體,它是人類造成的山。它的儲量每天有2.77萬噸,而且還在增加。”這是北京市第五中學老師董雁面向全市中學生錄制的題為“開采北京的金山”的線上視頻微課。
“以‘開采北京的金山’切入,是想通過一個嶄新的視角讓學生對于垃圾問題有更震撼的認識,通過巨大的反差引發思考,改變觀念。”董雁說。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董雁帶領學校“自然之子”環保社團的骨干同學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此了解學生對于垃圾分類新規的知曉情況。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同學了解垃圾分類方法,超六成同學不清楚垃圾分類的后端去向。基于此,董雁在課程設計時,著重講解垃圾的去向問題,并倡導垃圾源頭減量。
據了解,此次上線的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線上微課,共有8位教育工作者參與錄制,有多年深耕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從業者,也有“跨界”講分類的學科教師。
朝陽區首批垃圾分類志愿講師、朝陽區白家莊小學信息技術老師何學志,此次承擔面向中學生的微課錄制工作。他表示,“不同學段學生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跟小學生講廚余垃圾,我會采用有獎答題、分類小游戲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而跟高中生,我會跟他們聊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甚至會談到未來相關的職業發展。”
早在2018年就參與由多名在職教師組成的“垃圾分類志愿者講師”隊伍,此次全程參與課程研發設計的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員劉潔認為,應該把垃圾分類課程作為一個教育的途徑和抓手,探索多學科融合背景下的垃圾分類教育。“不僅僅是一個習慣養成的教育,還要從各個學科的角度找到發力點,把垃圾減量變成我們的常態生活,讓垃圾分類成為日常的習慣。”
北京市白家莊小學探索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教育十余年。副校長李穎認為,垃圾分類要突出家校共育和評價導向。白家莊小學通過組建教師、家長志愿培訓團隊,學生垃圾分類講解員和監督員團隊,指導每個家庭實施垃圾分類,在家庭中進行垃圾小調查和家庭分類大比拼,為從未有過這方面習慣的家庭助力,帶動整個區域的垃圾分類。